慧開法師開示:生死自在,超越形骸

2025年4月25日至27日,由南天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,佛光山西澳道場承办的「人間佛教生死學」工作坊,吸引約四十位西澳佛光人齊聚一堂。在慧開法師的指導下,大眾共同探討生命的真諦與死亡的意義。活動以佛法智慧為引,結合現代生死學、医學與法律實務,啟發與會者以正知正見經營生命,自在面對未來。
多元師資陣容 探討生死課題
本次工作坊邀請佛光山慧開法師、生死學專家曾廣志教授、知名律師吳戈、陳雙全醫生等專業講師,從不同角度探討生死議題。課程內容涵蓋「生命自然機制奧秘」、「圓滿人生與臨終準備」、「澳洲醫療體系下的老病死議題」、「法律與生命規劃」及「生命永續經營:求生與求往生」等主題,兼具理論與實踐,引導學員深入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。
慧開法師開示:生死自在,超越形骸
慧開法師以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及星雲大師「老、病、死、生」的智慧為核心,為大眾開示生命真諦。法師指出:「生命的本質不在於肉體的存滅,而在於心靈的覺醒與超越。」他以生動的現代譬喻闡釋:死亡猶如更換一輛老舊的汽車,生命並未因此終結,而是整裝待發,以嶄新的形式繼續前行。他並提出「生死自在六千萬心法」,強調及早規劃生命方向、與家人溝通意願的重要性,指出「求生與求往生並非對立,而是圓滿生命的必要實踐」。
法師更分享多位佛光人修行善終、預知時至的感人故事,印證生死自在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可透過修行達成的生命境界。
生命故事見證修行力量
曾廣志教授以母親的修行歷程,生動展現了佛法的轉化力量。八年前,曾母初診癌症時,仍深陷對子女的牽掛與憂慮;經過佛法的引導與生死學的啟迪,她的心境產生質的飛躍。當癌症再度來襲時,曾母已能真正做到萬緣放下,心住彌陀,以莊嚴的坐姿念佛,自在往生,完美詮釋了何謂「生死自在」。曾教授更透過線上平台發起助念,曾母的善緣與福德感召全球超過八千佛光人次參與,成就一場跨越時空的善行功德。這段真實故事令現場聽眾深受觸動,深刻體會修行對臨終心境的巨大影響。
陳雙全醫生談健康老化與善終照護
陳雙全醫生從醫學專業角度,深入剖析「健康老化」與「臨終安寧」的現代照護理念。他指出,理想的老年生活應是「身心的雙重準備」——既要透過健康管理維持生活品質,更需提前規劃臨終階段的醫療選擇。「在澳洲完善的安寧療護體系下,超過70%的末期患者能如願在家中度過最後時光。」陳醫生分享臨床案例說明,專業團隊提供的疼痛控制、症狀管理及心理支持,臨終者得以清醒、有尊嚴地自然離世。他特別提醒,傳統觀念中諸如插管、急救等措施,對末期患者而言往往帶來不必要的痛苦,呼籲大眾透過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」(ACP)明確表達意願,尊重生命自然律動。
陳醫生強調:「生命的謝幕與開場同樣重要。」以慈悲接納生死,減少無效醫療的煎熬,既是對患者的尊重,也是留給家人最珍貴的禮物。
法律實務指引 確保生命自主權
吳戈律師從法律層面解析澳洲医疗法律四件套:遺囑、持久授權書(EPA)、持久监护人(EG)及預立醫療指示(ACD)實用工具,強調「預先規劃是對自己與家人的慈悲」,不僅保障個人意願,亦可避免臨終時的紛爭與遺憾。
圓滿落幕 生命啟發新視野
慧開法師於結營時勉勵大眾:「唯有當下精進,力行三好,福慧雙修,方能成就生命的永續經營,超越生死束縛,圓滿無量壽命。」
與會者紛紛表示,三天的課程如甘露法雨,不僅解開對生死的迷惘,更為生命注入信心與希望,願以正念修行,迎向自在無畏的未來。
學員分享 感恩與啟發
此次工作坊亦邀請多位學員上台分享心得。西澳協會副會長蔡汶軒師兄表示,三天課程內容充實且實用,讓他在年过半百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;陳鳳嬌師姐分享,透過三天課程深刻領悟到「死亡並非終點,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」,讓她對人生態度更加積極而坦然;沈莉斐師姐表示,感恩佛光山的精心策劃,讓她從中學會以正念面對生死,並在日常中實踐生命的圓滿經營;李淑貞師姐感言,這場工作坊如同為生命打開另一扇窗,讓她重新認識自身的使命,並懷抱感恩之心珍惜每一個當下。
蘇瓊珠督导在线上分享,感恩能於2025年4月參與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主辦、佛光山西澳道場承辦的「人間佛教生死學」工作坊。她讚歎這是一場超越時空、連結十方三世生命的課程,不僅深入探討生命自然機制與生死流轉,亦涵蓋醫療體系下的老病死議題及法律實務指引。課程內容扎實,午齋茶飲細膩周到,令她深感溫暖與法喜。
蘇督导还感恩慧開法師深入淺出的開示,感謝澳紐總住持滿可法師慈悲帶領,並感佩主辦與承辦單位的用心與奉獻。課後,她深刻體悟到:「生命永續經營,須從當下提起正念,面對每一個此時此刻。」
此次工作坊以佛法智慧融合現代知識,成功搭建生死教育的交流平臺,不僅提供實用的臨終準備指引,更啟發學員以超越的視角看待生命,為西澳社區播下「生死自在」的善種。
(文/海持)